找回密码

东芝 100Z700QF深度体验:近年音质最好的电视,没有之一

前天,老马特意飞赴青岛东芝电视总部,参加新品100Z700QF 的深度体验会。

一进门,与老马相熟的几位常年评测影音设备的媒体老友已经围在屏幕前低声赞叹。从技术的拆解,到各种片源和音乐的反复试听,再到和东芝工程师的即兴交流,整整两个小时的体验结束时,我们几个老炮儿的评价出奇一致:这是近年来我们听过音质最好的电视,没有之一。

七十三年声学积淀:东芝的音质进化之路

在电视行业扎堆比拼 “背光分区数”“刷新率” 的当下,东芝始终像个 “音质偏执者”—— 这份坚持,藏在它 73 年的技术年轮里。梳理东芝的音质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家庭影音声学的进化简史。

开创纪元的第一代产品,东芝用独立圆柱形火箭炮音响打破了传统电视 “薄而无力” 的音效困局,第一次让 “电视也能有澎湃低音” 从想象落地。到了沉浸升级的第二代,多声道系统的引入赋予电视真正的环绕声场,家庭观影的临场感第一次有了 “影院那味儿”。2021 年的第三代技术堪称质变,东芝发布行业首颗专业独立音质芯片 BR,让声音的细节还原和立体感实现 “质的飞跃”。

而 2025 年推出的第四代技术,标志着电视音质正式迈入 “平台化时代”。东芝基于全新升级的 BRα 芯片,构建了行业首个音质技术平台 “火箭炮 SOUND”—— 现场工程师特意强调,这绝非 “芯片 + 音响” 的简单拼凑,而是覆盖声源解码、算法优化、功放驱动、发声单元到声学结构的全链路解决方案,每一个环节都为 “真实沉浸” 服务。

核心技术拆解:火箭炮 SOUND 的协同密码

100Z700QF 的音质优势,从来不是单一技术的胜利,而是四大核心技术环环相扣的协同成果,从 “大脑” 到 “筋骨” 都透着专业。

作为整个平台的 “神经中枢”,BRα 芯片是目前行业唯一支持 8 声道独立驱动发声的音质芯片,相比上一代,其运算效率提升 150%,计算精度提升 200%,存储容量更是翻了四倍。普通电视往往只能精准驱动低音和左右声道,天空音、中置等声道多是 “辅助发声”,而 BRα 能将音频信号像 “精准派单” 一样分配到每一个声道,这也是它能通过杜比 5.1.2 认证的关键。芯片内置的 Eilex 音效算法更堪称点睛之笔,可测量调校 256 个以上的空间平均频率特性,配合 VIR Filter™解决方案,让声音定位感提升近 6 倍,从根源上解决了普通电视 “声场发飘” 的问题。

有了强大的 “大脑”,还需要扎实的 “骨架”——5.1.2 声道火箭炮音响架构。这套经过杜比认证的系统并非简单堆砌声道,而是完全贴合家庭场景设计:前出音的中置与左右扬声器保证声音的直面冲击感,双侧罗马号角设计让声音能 “转弯绕角”,两个天空音单元则构建起垂直声场,再搭配独立低音炮,形成 360° 无死角的声场覆盖。工程师告诉我,这套架构的精髓在于 “每个声道都有用”,不像有些品牌的 “伪环绕” 只是单纯放大音量,它能让声音真正 “动起来”。

“骨架” 之外,12 单元扬声器构成了强悍的 “肌肉”。这台电视的峰值功率达到 158W,比我家里那台千元级回音壁还要高出不少。主声道扬声器用了云母材料高强度复合振膜,让高音延展从 14KHz 拉到 20KHz,提升幅度达 40%;低音单元更狠,用了航空航天领域的钕铁硼磁体,配合东芝独家的蜂窝平板振膜技术,同等厚度下振幅提升 30%,低音下潜能到 50Hz 以下的专业水准。更难得的是它的 3L 大音腔,配合失真度小于 0.1%、信噪比高达 101dB 的 Class D 数字功放,大音量下不破音,小音量下细节不丢失,这正是普通电视最缺的 “控制力”。

最后给这套系统注入 “灵魂” 的,是帝瓦雷联名调校与日本专业调音师的双重加持。现场我特意问了调校专家,他们的工作不是 “美化声音”,而是 “还原声音”—— 比如针对不同频段的频响曲线做精细化校准,让高频通透不刺耳,中频饱满贴耳,低频扎实不浑浊。这种调校让冰冷的参数变成了可感知的质感,也是它能跳出 “参数内卷” 的关键。

实测体验:从枪战到 Live 的全场景征服

对影音设备来说,技术终究要落地为体验,而 100Z700QF 的表现,足以让专业玩家点头认可。

播放的枪战片段时,老马特意闭上眼睛 —— 子弹从左侧掠过的呼啸声由左环绕声道精准传递,带着清晰的方位感;击中物体的爆炸声触发低音炮,沙发传来轻微震动,却丝毫不会盖过中置声道的人声,台词字字清晰,完全不用紧盯字幕。我们试着指认子弹方向,几乎百发百中,这正是 8 声道独立驱动的魅力。

随后播放的直升机盘旋 DEMO 更让人惊喜:当画面中直升机从屏幕左侧升至顶部再飞向右侧时,声音随之从左扬声器过渡到天空音单元,最后落至右环绕,整个过程流畅得没有一丝断层,仿佛真有飞行器在客厅上空盘旋。这种垂直声场的构建能力,是我之前测过的同档次电视里从未有过的。

老马还特意要求播放几首无损音乐。蔡琴的《渡口》开篇,鼓点下潜深沉且有弹性,能清晰感受到低频的余韵在客厅里散开;人声部分被精准分离,蔡琴声线里的颗粒感和换气细节都听得明明白白。播放《加州旅馆》live 版时,观众的欢呼声形成自然的环绕感,主唱的声线、吉他的扫弦、鼓点的节奏层次分明,仿佛把 1994 年的现场搬进了客厅。甚至播放古典乐《梁祝》时,小提琴的高音通透不刺耳,大提琴的低音沉稳有分量,两种乐器的定位清晰可辨,这份解析力已经摸到了入门级 Hi-Fi 音响的门槛。

说实话,这样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市面上多数电视要么低音浑浊轰头,要么人声与背景音糊成一团,而 100Z700QF 做到了 “该清则清,该沉则沉”,这种精准的声音控制,恰恰是专业影音设备的核心特质。

画质表现:不浮夸的真实质感

尽管音质是 100Z700QF 的绝对主角,但它的画质同样没让人失望,延续了东芝 “还原本真” 的调校哲学。

现场工程师介绍,每台东芝电视上市前,都会有日本音画质专家亲临青岛研发中心调校,100Z700QF 自然也不例外。它搭载的原色高画质 Mini LED 有 2640 个背光分区,这个硬件基础配合专业调校,呈现出一种 “舒服到忽略参数” 的质感 —— 它不像有些品牌刻意拉高饱和度追求视觉冲击,而是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人物皮肤带着自然的肌理感,没有过度磨皮的假白;绿叶能看出深浅层次,不是一片单调的翠绿;夕阳的光晕过渡柔和,没有明显的色块断层。

动态表现也很稳,播放世界杯进球集锦时,球员的奔跑轨迹流畅连贯,没有拖影;快速切换镜头时,画面也不会发糊。最难得的是 “久看不累”,两个小时的体验一直盯着看,眼睛完全没有干涩刺痛感。这种调校逻辑像极了苹果手机,不追求 “第一眼惊艳”,却能在日常使用中让人越看越喜欢。

老马评说:

从第一台晶体管电视到如今的火箭炮 SOUND 平台,东芝从未追逐过短期的流量热点,反而像日式工匠般,在音质这条赛道上不疾不徐地打磨。它不刻意堆砌花哨功能,不吹嘘虚无的参数,只是把 “还原真实声音” 和 “呈现舒服画面” 这两件事做到极致。

在这个急于求成的行业里,这样的产品反而最有力量。100Z700QF 让电视回归了 “影音载体” 的本质,用最本真的音画表现,唤起了我们对家庭观影的纯粹热爱。这种不疾不徐的坚守,或许正是最动人的科技温度。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