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商拍着桌子瞪眼睛:“没有好配套、好材料,再好的厨电也是摆设!” 厨电企业代表立刻怼回去:“厨房的灵魂是科技!所有设计都该为厨电体验让路!” 夹在中间的设计师苦笑摇头:“装修都是设计先行,各位能不能尊重下我们设计师?”

这场火药味十足的争论,不是剧本杀里的桥段,而是 8 月 20 日长春 “好房子 好厨电 好生活 ——2025 中国厨电行业高峰论坛” 上的真实场景。当 “好房子”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补政策持续发力,北京五环外购房新政落地的春风吹起,这场跨界争论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在追问同一个核心问题:当居住需求从 “有没有” 转向 “好不好”,厨房为何成为衡量好房子的关键指标?
数据为证:厨房价值重构的行业底气

奥维云网厨电事业部总经理赵志伟抛出的一组数据可以看清行业的运行态势:2025 年上半年,油烟机、燃气灶零售额虽分别实现 11.8% 和 10.1% 的同比增长,但销售量跑赢销售额的背后,是平均单价掉了 600 元左右的残酷现实;洗碗机、嵌入式厨电等品质品类虽持续扩容,渗透率却仍处低位 —— 洗碗机不足 4%,嵌入式仅 27.9%,净水器也才 11%-12%;而曾风光的集成灶,赵志伟直言 “未来 2-3 年将持续承压,可能面临 30%-40% 的下降,2027 年才会迎来存量换新”。

“房地产打个‘喷嚏’,厨电行业可能就得‘重感冒’。”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雷在论坛致辞中这句生动比喻,点出了行业与地产深度绑定的现状。她提到,尽管今年上半年以旧换新政策拉动除集成灶外的厨电品类回暖,但 “依靠政策输血并非长久之计”,尤其当前消费者对耐用品消费更审慎,厨电行业必须从 “政策刺激” 转向 “内生增长”。

政策东风下的市场新生态已然清晰。京东零售家电家居事业群厨卫业务部厨电品类负责人安泽昕在论坛中透露,京东依托差异化定制与独家爆品计划,实现从惠民款到轻奢款的全价位布局,更通过品质检测实验室联动品牌抵制行业乱象。而赵志伟进一步拆解国补效应:2024 年 9-12 月国补 1 元能拉动 10 元销售,到 2025 年 5 月已降至 1 元拉动 6 元,“后政策时代,企业要正视三个问题:国补对你是加持、平均还是减分?行业不增长,企业就不能增长吗?靠什么产品与运营支撑增长?”
建筑设计师、沅舍设计创始人陆静在论坛上抛出的 “时序错位” 痛点,更凸显厨房在居住升级中的关键地位:“装修历来水电先行、家电后置,但后期常因预留尺寸不足,导致用户无法选用理想产品。” 这种行业痼疾,恰与王雷提到的 “好房子政策机遇” 形成呼应 —— 当 “安全、舒适、绿色、智慧” 成为好房子四大标准,厨房作为最复杂的生活空间,其设计逻辑必然从 “后装适配” 转向 “前置规划”。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好住房云研究院专家委副主任孙大明的判断更精准:“从‘空间指标’到‘生活质量’的政策转型中,厨房正是人居标准重构的微观样本。”
趋势领航:七大维度与好房子的政策共振
争论归争论,行业最终需要在趋势中寻找共识。论坛现场,中国家电网总编吕盛华与孙大明共同发布的《2025 中国好房子好厨电好生活 7 大趋势》,为这场跨界博弈提供了系统化指引。而孙大明对 “好房子” 政策背景的解读,更让七大趋势有了清晰的政策锚点。

“好房子不是凭空而来的。” 孙大明在论坛中梳理了政策脉络:2023 年住建部倪虹部长首次提出 “好房子” 理念,2024 年住建部启动试点项目,同年 4 月全国 “好房子” 设计大赛启动,9 月好住房、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大标准发布,2025 年 “好房子” 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关键的是,今年 5 月 1 日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底线从 “60 分” 拉到 “85 分”,“比如深圳规定住宅一般不超过 80 米,高层受限;隔声性能从 75 分贝提升到 65 分贝,未来还要到 55 分贝 —— 声学是对数关系,这相当于提升 30 倍隔声效果。”

政策落地的案例已在各地涌现。孙大明提到,珠海华发的 “科技好房子” 项目珠海湾玺一号,实现载重无人机送货到阳台,“研发 2 年多,投入几千万,解决了起降、定位、安全等问题,用户还能向亲友展示这一特色”;绿城则发布 1 个总则、266 项条款的好房子标准,强调 “高颜值、极贤惠、最聪明”;中建集团更细化出 16 大目标、172 个需求,形成 “172+X” 体系,“每个工程局都在报试点,有的额外做 30 项甚至 60 项升级”。
这些政策实践,正与七大趋势深度契合。“可变式成长空间” 对应华发、绿城的灵活户型设计,孙大明以 LDKB 一体化为例,“打通客厅、餐厅、厨房、阳台,让家从‘多个小空间’回归‘一个共享中心’”;“全龄友好安全系统” 则呼应《住宅项目规范》的隔声、环保要求,孙大明提到住建部 “三零公寓” 试点 —— 近零碳排放、近零污染精装、超高隔声,“每年 1000 亿去甲醛市场,正说明用户对厨房健康的重视”;“绿色低碳” 更与中建集团 “六不、六防、三省、三要” 中的 “低碳” 目标呼应,“好房子会带来成本上升,但品质提升更显著”。
陆静从设计端补充了趋势落地的细节:“现在 LDKB 空间一体化是主流,但厨房小家电多、尺寸不一,我们只能‘有空间做窄台面,没空间做小家电塔’,这就要求家电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尺寸数据 —— 就像日本松下,水电点位精确到毫米,而我们很多企业连淘宝详情页都没有这些信息。” 这种设计与产业的协同,恰是七大趋势落地的关键。
实践破局:企业创新的场景化应答
行业趋势的落地,终究要靠企业用产品说话。长春论坛现场,海尔、西门子、老板电器、华帝等企业的分享,正在将争论转化为解决方案,为 “好房子先看厨房” 提供生动注脚。

“厨房是家庭的心脏,但中国厨房普遍偏小、油烟大,还有‘谁洗碗’的世纪难题。” 海尔厨电全球企划总监张朋在论坛中,揭开了卡萨帝 “鉴赏家套系” 的创新逻辑。这款升级产品传承全嵌设计,“工程师用 3 年时间,把油烟机藏进 325mm 橱柜空间,原创翻转技术实现‘不为彰显存在,只为成全空间’”;更核心的是 AI 智慧之眼 —— 炖煮时监测溢锅,自动调小火力再复原;爆炒时识别油烟,烟机自动下降提档。“还有烤箱的 AI 之眼,能识别红薯尺寸,自动匹配烹饪程序;抽屉式洗碗机‘一挑、一抽、一放、一推’,不用弯腰,液力悬浮技术保证洗涤效果。” 张朋强调,卡萨帝的目标是 “让用户不再被困在灶台前,释放时间享受生活”。

博西中国厨电事业部西门子家电产品营销总监韩小宁,则从德系视角诠释了 “无厨电不生活”。针对中式爆炒的油烟痛点,西门子提出 “德式真动力,十年持久大吸力”,其第三代德式原厂变频电机 “耐高温 1550 度,达到 IP44 级防水防尘,工业 4.0 标准确保全程可追溯”;而博世 T8 高端烟机的黄金吸力分配比 4:5:1,“244cm 垂直锁烟板 + 114 度超大角度负压区,结合阿基米德原理风道,实现不跑烟”。在蒸烤箱领域,西门子融入 AI 技术,“内置耐 500 度高温摄像头,识别食材种类与上色度,三维 AI 探针保证烘烤效果,还有极速减脂空气炸、真空恒温煮等功能”,韩小宁提到,南京研发中心的本土创新,还让蒸烤箱具备 “一键点触开门”,避免蒸汽熏脸。

“老板电器 40 年只做一件事:围绕烹饪。” 老板电器大客户中心总经理金志超的分享充满情怀。为解决中式烹饪的油烟与公共烟道窜味问题,老板电器推出 “中央油烟系统 + 不锈钢烟道”,“传统公共烟道在高峰期会拥堵,我们在楼顶装主机和净化器,每家换电控止逆阀,让烟道全程负压,彻底解决窜味”;在降低烹饪门槛上,老板电器实现 “全球首个 AI 明火自动烹饪”—— 用户上传体检报告,系统推荐菜谱,“甚至能记录‘妈妈的味道’,只要按菜谱放食材,AI 会自动控制火候,解决‘做不好’的痛点”。金志超还提到,老板电器与中国美院共建近 1 万平米的 “全球烹饪艺术中心”,展示中式烹饪的食材、调料、火候演变,“我们不想让中式烹饪文化像茶道、武术那样被邻邦发扬,要把它留在中国”。

华帝产品管理中心总监姚永则用 “治愈” 定义好厨房。针对用户 “想做饭却没饭店火候” 的痛点,华帝研发 “一键爆炒”,“食材下锅时确保美拉德反应,还原后厨猛火效果”;而微蒸烤一体机、集成控制中心,“在 1 米空间实现烹饪场景,还能解决吸油烟问题”。姚永特别提到换新痛点:“上半年退货很多是尺寸不适配,我们现在做全尺寸灶具,覆盖 600-700mm 宽度,未来还要提升售后上门免改、微改能力,消除用户换新顾虑。”
厨房即生活:从争议到共生的居住哲学
回望长春论坛上的那场争论,地产商、设计师与厨电企业的分歧,实则是对 “好房子” 标准的不同诠释。而圆桌论坛环节,绿地、龙湖、沅舍设计、华帝、还有我的老同事刘瑛之间的一番对话,更让 “好房子先看厨房” 的共识愈发清晰。

“绿地理解的好房子是‘绿健百科’:绿是绿色环保,健是健康颐养,百是持久,科是科技智能。” 绿地控股集团长春公司设计总监吴止境提到,绿地正在推的四代宅产品,“赠送 40-60 平露台,东北能做 6 米进深挑台,还有 6 米或 6.6 米挑空的客餐厅 —— 这种新空间,需要家电企业一起研发适配产品,比如户外社交场景的厨电”。龙湖地产东北大区长春中心投资副总监谢敬尧则用东北菜作喻:“过去地产、装修、厨电是‘锅包肉流水线’,先开发再装家电,现在该像‘铁锅炖’,一开始就一起‘炖’—— 甚至业主说想要老板厨电,我们就按尺寸反向设计厨房。”

陆静从设计端补充:“好厨房要‘低打理、易维护’,开敞空间藏不住乱,就得靠家电与设计配合;更要‘高颜值’,现在厨房是公共空间,家电颜色、尺寸得融入整体风格,比如嵌入式冰箱,最好能和橱柜门板同色,消解厚度感。” 姚永则强调:“好厨房是‘治愈场’,要解决用户看不见的痛点,比如我们的新氧烟机,能持续监控厨房有害物质并吸附。” 中国家电网副总编刘瑛的观点更贴近生活:“我女儿希望厨房没噪音、不伤人,我喜欢巴黎公寓的小厨房 —— 导台聊天,回身烹饪,动线流畅。好厨房就是让人愿意进去。”

这些观点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好房子先看厨房,看的是政策落地的微观实践 —— 从《住宅项目规范》的隔声要求,到华发、绿城的好房子案例,厨房都是政策意图的集中体现;看的是产业协同的生态智慧 —— 从谢敬尧的 “铁锅炖” 协作,到陆静呼吁的 “家电前置提供水电数据”,跨领域配合才能解决 “时序错位” 痛点;看的是生活温度的精准传递 —— 卡萨帝的免弯腰洗碗机、老板电器的 “妈妈味道” 记录、华帝的一键爆炒,都是用科技守护人间烟火。
厨房的价值,早已超越 “做饭的地方”。它是政策从 “纸上” 到 “生活里” 的落脚点,是地产、设计、厨电行业打破壁垒的交汇点,更是每个家庭安放情感的栖息地。好房子的温度,终究要靠厨房的烟火气来丈量 —— 这或许就是这场跨界争论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