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从“竞争八戒” 到价格混战:空调行业自律宣言为何沦为一纸空文?

2025 年的空调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鏖战。打开主流电商平台,1.5 匹一级能效的变频空调频繁跌破 1800 元,甚至千元以下机型也屡见不鲜。这个曾被视为 “耐用品标杆” 的行业,正陷入冰与火交织的特殊时期 —— 表面是刺刀见红的价格绞杀,背后却是产能过剩、成本高压、转型阵痛等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价格战白热化:淡季即开战,全域皆内卷

今年的价格战来得格外早。传统销售旺季尚未真正开启,3 月的新春开盘会上,美的旗下的华凌就率先打响 “第一枪”,1.5P 一级能效变频空调在叠加补贴后低至 1200 元,直接绞杀了定速空调的生存空间。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进入 618 周期后,价格战愈演愈烈,主流品牌均价降幅达 18%。

价格战的战火早已不局限于低端机型,2P/3P 柜机、一级能效高端产品都被卷入其中。拼多多的低价优势在头部品牌的国补策略下也被碾压。线下渠道的困境更是明显,苏宁、国美等实体店中 2500-3000 元的一级能效产品,遭遇线上 1800 元价位段的降维打击,消费者 “线下体验线上下单” 成为常态,导致实体店客流锐减 30% 以上。中小品牌为了生存,不得不以牺牲品质为代价跟进降价,陷入了恶性循环。

多重矛盾交织:价格战背后的深层动因

2025 年空调行业价格战的爆发,本质是多重结构性矛盾在市场周期转换中的集中释放。从政策到市场、从成本到竞争格局,每个环节都形成了独特的驱动逻辑:

一、政策驱动的市场震荡

家电国补政策的推出本是为了刺激消费升级,却在执行中演变为价格体系的 “调节器”。2024 年四季度启动的国补政策虽在短期内拉动了高端产品销量,但直接引发了 20% 的价格震荡。龙头企业利用政策窗口期加速清理中小品牌,通过京东等平台将补贴转化为价格武器,而中小门店因资金占压和补贴返还周期长,在价格竞争中陷入被动。这种政策红利的分配不均,实质上加剧了市场分化,使价格战从 “可选策略” 变为 “生存刚需”。

二、出口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正在重塑空调行业的供需格局。2024 年空调出口激增 40.4% 的高增长背后,是海外市场对中国产能的阶段性依赖。但 2025 年全球通胀加息导致购买力下降,叠加美国反倾销税、欧盟能效壁垒等贸易壁垒,出口增速预计回落至 15% 以下。这种出口失速迫使企业将过剩产能转向内销,而东南亚等地的产能转移虽能缓解部分压力(如海尔泰国工厂大量产能供应美国市场),但短期内难以扭转国内市场的竞争烈度。

三、产能过剩的库存堰塞湖

空调行业产能扩张与需求疲软的矛盾已到临界点。根据奥维云网数据,6 月内销排产同比激增 35.4% 至 1372 万台,而同期零售量仅增长 12.2%,导致库存已达 4980 万台,预计消化周期延长至 7.2 个月。新增产能过度集中于中低端机型,1.5 匹一级能效机型均价跌破 1800 元,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15%-25%,供需结构严重错配。产能利用率预计跌破 65%,行业面临深度调整压力。

四、原材料成本的挤压效应

铜价突破 9700 美元 / 吨的三年高位,正在重塑行业的利润结构。作为空调制造成本占比 30% 的核心材料,铜价上涨直接导致头部企业利润率压缩至 5%-8%,而中小品牌毛利率已跌破 3%。这种成本压力在价格战中呈现 “传导悖论”:龙头企业可通过规模效应消化部分成本,而中小品牌为生存不得不牺牲品质(如采用铁镀铜连接管),形成 “低价低质” 的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与价格战同步发生,正在透支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力。

五、竞争格局的重构压力

双龙头份额松动与新兴品牌崛起,迫使行业进入 “再洗牌” 阶段。疫情后美的、格力为恢复利润提升行业均价,却为二三线品牌和小米等互联网企业腾出市场空间,双龙头线上份额中枢从 60% 回落至 50%。与此同时,行业内外玩家加速扩产,2024 年新增产能相当于内销量的四分之一,若未来出口失速,国内市场将面临更严峻的内卷。在这种背景下,龙头企业选择主动发起价格战,既是对份额流失的防御性反击,也是对潜在产能过剩风险的前瞻性布局。这种 “以价换量” 的策略虽能短期提升市场集中度,但也可能加剧行业的 “马太效应”,使中小品牌陷入生存绝境。

这些因素相互嵌套,形成 “政策催化 — 出口受阻 — 产能过剩 — 成本倒逼 — 格局重塑” 的闭环。表面上看,价格战是企业对短期销量与份额的争夺,实则是对未来生存空间与产业话语权的战略博弈。但这种博弈正暴露行业的深层矛盾:当价格战导致 1.5 匹一级能效机型利润不足 50 元时,技术创新与品质升级的根基正在动摇,而这恰是行业摆脱低端竞争的关键。

争议未解:迫不得已还是饮鸩止渴?

对于头部品牌而言,价格战在短期内是清理中小品牌的有效手段。2025 年 618 大促开启之后,美的、格力线上市占率合计预计超 53%,较 2024 年提升 8 个百分点,小米等互联网品牌通过低价策略跻身第四,市场马太效应加剧。在国补窗口期,抢先收割下沉市场和换新需求,成为企业应对房地产低迷、消费降级的务实选择。

但从长期来看,价格战的危害不容小觑。当 1.5 匹一级能效机型利润不足 50 元时,企业研发投入同比下降 12%,变频技术迭代、低碳制冷剂应用等长期项目受到冲击,某二线品牌研发负责人无奈地透露:“现在连实验室电费都要申请特批。”

低价还倒逼品质退化,部分企业采用铁镀铜连接管、简化散热片等减配手段,2025 年上半年空调投诉量同比增长 22%,其中 “能效虚标”“制冷衰减” 问题占比超 40%。

渠道生态也在遭受破坏,经销商利润率从 8% 腰斩至 3%,河南一位经销商曾无奈地表示:“卖一台亏 50 元,全靠厂家返点撑着。” 中小经销商退出率达 15%,未来服务网络存在崩塌隐患。

行业反思与现实背离:自律宣言为何失效?

在 2024-2025 年空调行业高峰论坛上,《空调行业市场竞争行为八戒》发布,明确抵制恶性价格战、虚假宣传、偷工减料等八大乱象,呼吁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指出,当百户空调拥有量达 145.9 台,市场已进入饱和状态,存量竞争需要以技术创新和品质升级来破局。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依然存在巨大落差,尽管头部企业签署了自律公约,但在市场执行中却 “言行不一”。格力、美的等品牌一边倡导理性竞争,一边在电商平台推出千元低价机型;小米等互联网品牌以低价营销倒逼传统品牌跟进,形成了 “劣币驱逐良币” 效应。这背后是产能刚性、渠道依赖、份额焦虑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短期内难以摆脱 “销量 – 价格 – 规模” 的路径依赖。

破局之路:从价格红海到价值蓝海

面对当前的行业困局,企业需要以更具建设性的思路重构竞争逻辑:

1、产品结构升级:以技术创新定义价值标准

建议企业跳出同质化竞争,通过精准挖掘用户痛点实现产品差异化。例如,海信最新推出的新风空调以 “每晚多睡一小时” 为核心卖点,通过微正压置换技术引入富氧空气,结合 16 分贝超静音设计,经中国睡眠研究会实验验证,可使深度睡眠时长提升 14.6%,7 小时睡眠效果相当于传统空调 8 小时。这种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健康价值的做法,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2、渠道模式重构:线上线下协同创造体验价值

建议建立 “线上线下价格协同机制”,线下渠道可强化体验式营销,例如设置风速体感测试区、能效对比演示台,让消费者亲身感受不同产品的性能差异;线上则应注重增值服务,如推出 “安装无忧包”“延保套餐” 等,提升用户购买后的安全感。此外,可借鉴工程渠道的成功经验,与房地产商、酒店集团合作定制化采购,2025 年上半年工程渠道销量同比增长 25%,已成为重要增长点。

3、全球化破局:避开贸易壁垒开拓新兴市场

建议企业积极调整国际市场布局,避开欧美贸易壁垒,重点深耕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例如,海尔在泰国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已提升至 90%,通过本地化生产既规避了反倾销风险,又降低了物流成本,2025 年一季度对印度、土耳其出口分别增长 35%、42%。这种 “海外建厂 + 区域定制” 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的全球化路径。

写在最后

当前的空调价格战,是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转型升级的必经阵痛。当 “竞争八戒” 遭遇现实骨感,企业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短期的价格博弈只能赢得市场份额,长期的价值创造才能构筑品牌壁垒。

正如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雷女士呼吁的那样,“只有全行业将关注点从价格战转向用户需求洞察与产品创新,坚持产品驱动,优化产品结构,合理控制成本,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实现差异化竞争,才能共同推动空调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